-
发接发是发球和接发球的简称。发接发的站位,有三种,即站在球台中间、站在球台正手位和站在球台反手位。其中站位中间还又可细分为正中间、中间偏正手和中间偏反手三种,站在正手位和站在反手位,也有一个程度的问题。站位中间,有利于打左推右攻和两面拉,照顾范围广,球台上少有空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接发站在中间位一直是主流做法。
-
1.左右吃住球 指触球时挥拍角首先不能让球向拍后滑也不能将球压向右。 发力原因: 通常反手发力往往感到有时发力前半段角度很好而后半段发力很糟,或反之,其实原因就是左右用力的角度调节经验差,而正手由于打得多,所以击球准些。(转自:http://www.verodillan.com/skills/104741.html) 2.上下吃住球
-
1、永恒的课题是“盯球-预判”。在打球中,要永远盯住球。在0.1秒的时间里来判断,或正确或错误,不能出现选择性障碍(这是通病)。“宁可坚决的错,不可犹豫的对”,这是意识上的果断抉择。 2、意识变化是“永恒战术”。在接球技术中,螺旋板是永远正确的板形。正反手加螺旋就是加了保险系数,包住球拉。伊藤美臣与平野美宇的台内
-
第一,我们说抛球,抛球高度自己来定,只要超过16厘米就成,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抛球的这个手离身体要近,不能抛得离身体太远。 第二,说拉手了。拉手呢不要往后拉得太多,可以稍微往上点拉手,因为你要准备从上往下切么,这样更容易发短。(转自:http://www.verodillan.com/skills/104670.html) 第三,击球点。击球的高度,球抛起来以后下
-
一、拉球不是攻球 大概是上一学期结束之前,我偶然间能间歇性地拉出一板又高又旋的弧圈球,于是我自以为掌握了乒乓球的“九阳神功”。暑假里,我来到球馆,与人对练,一有机会便与人拉球,但由于我的基础不牢,落点东一个、西一个,球伴不愿不停的拾球,一个个对我敬而远之,和我练球的人便越来越少了。痛定思痛之后,我认识到练球时要想达
-
一、两脚不动 表现:打球时姿势固定,先伸手后移步,两脚基本不动,经常是球撞拍而不是拍打球。 二、手法僵硬 表现:见来球先抓紧球拍再触球,老找不到吃球的感觉,手感很差。(转自:http://www.verodillan.com/skills/104646.html) 三、眼不盯球 表现:有点类似打保龄球,眼睛注视要打的落点,而不是盯着来球,无法触到
-
作为球迷,一个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一个必然要解决的问题。拉打问题,有关技术转换和击球质量的重要问题。拉与打虽然同属进攻技术,但它们的运动形式和动力机制并不相同。 在人体运动的空间中,以大臂为轴线,由大小臂构成的平面绕大臂轴线作左右或其它方向的挥摆转动。(转自:http://www.verodillan.com/skills/104576.html)
-
一、不同阶段对“发力”的理解 比如初级阶段,必须加强自身发力能力的练习,如果从一开始就习惯于打借力球,那么后面的进步空间必然受限。 标题之所以是说成“控制”而不是“调节”,原因是这样的:处于这个阶段的朋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普遍喜欢“发大力”,很多时候球打得可圈可点,但很多时候失误太多。换句话说,这类朋友
-
乒乓球的核心是变化,这个变化集中地表现在击球节奏上,如果你在打乒乓球时,能够很快地适应对方的节奏感,并把其引到你自身的击球节奏上,那么,你就控制了局势,对手也只有被你牵着鼻子走的份。相反,你就离失败不远了。 在众多乒乓球选手中,对节奏的敏感程度和把握程度上,最好的就属瑞典老将瓦尔德内尔了。你看他在速度、力量上都
-
拨是基础,弹是结果。拨抢占主动,弹解决问题。 绝大部分来球都可以拨,一般的拨并不能致人于死地,但拨得好可以把对手套牢,你一板接一板的拨,对手很难从中摆脱出来,要么在被动中失误,要么出机会球给你;还有一个观点我比较同意,在相持时加力拨和弹会有相同效果,你可以加力撞击球。但这仍然只是拨而不是弹。(转自:http://www.verodilla
按照发布时间排序








![打乒乓球如何学会控制发力[个人心得]](http://img.verodillan.com/image/20200310/101355230ddbef2ffa5059.jpg)
![如何通过击球动作改变击球节奏[乒球技术]](http://img.verodillan.com/image/20200310/10101111971fe39d347624.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