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常听一些自作聪明的人说,中国在足球上面花了这么多钱水平还这么低,乒乓球,跳水等项目才那么点资金也能拿那么多奥运金牌,真不如把足球这些钱用在其他中国的强项上多培养几个世界冠军。支持这样谬论的人不在少数,因为中国人习惯思考问题不用脑子!为什么说它是谬论呢?因为这个观点是从根本上违背逻辑的。 首先,中国现在
-
练习横板搓球时候让别人回你一个正手短球接一板反手长球,周而复始,很容易见效。首先我感觉很明显的正反手搓球的摆速快了,而且上前后能迅速退回重心,一前一后的交换,非常容易练出从过渡到进攻的身体感觉。现在我的手肘每次搓完球都会很自然的快速放松地缩回来,不再象以前那样卡住难动了。横板搓球相对舒服了许多,而且我发
-
以快速、旋转、难防出名的弧旋球,可谓乒乓球中的“万王之王”, 业余爱好者对弧旋球往往只能望球欣慰——自己拉不出、别人拉来的又防不住。其实防弧旋球要掌握一定方法和技巧,如果只用手臂打球,那就会丈二和尚模不着头脑——懵掉。 弧旋球大致可分三种:1、前冲;2、加转;3、侧拐。不好说哪
-
原来我一直以为能拉前冲弧圈是一绝招,练了一段,感觉如下: 1、动作较大,来球太快便难以做完动作。 2、可能是个人原因,只能在球下降期拉球,才感到充分磨擦,给对手充分防守时间。 3、对手推挡强时,自已常常处于被动,因为自已动作大而对手动作小。 以上观点可能
-
同在异乡为异客, 只缘身在此山中. 卧听夜阑风吹雨, 身世浮沉雨打萍. 相思梦中说想死, 不交五胡乱华生.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
看了《(原创)练习中的误区》的文章,跟帖的不少,可以看出广大乒乓球爱好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程度,说明大家都想在练习乒乓球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加快进步的幅度,看来这也应当是一个热点问题和一个永恒的话题。我想从模仿和克隆说起。初学乒乓球的人,总是在观赏优秀选手的比赛中选到了自己的偶像,并受到了这些选手的启发和感染,由崇拜转为模
-
乒乓球的衔接技术猫曾问过我:为什么我技术练起来什么都有,一到比赛总上不了手,是什么原因?我分析过,主要是衔接技术差。乒乓球是非周期性项目,运动员要将台面的来球准确的进行回击,就必须根据不同落点、不同旋转、不同速度、不同力量和不同节奏的来球,合理的使用各种相应的技术。每次回击都会有技术上的调整,不可能完全一致,就是相同的
-
底气纵谈 作为一名乒乓球选手,比赛之前是需要信心的。信心从哪里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对手的技术和战术状态,二是自己本身的水平。其中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状态的分析,也就是常说的知己知彼。有了对自己技术状况的准确把握,有了对对手情况的基本了解,是否具备信心就有了前提。要知道,不是任何选手都会具有信心,信心的基础是实
-
从我立志改正拉前冲弧圈球成侧拐这个现象起,差不多已历时半个月。经过各位热心朋友的指点,加上本人这段时间的琢磨尝试,现在已经基本上改正了这个现象,虽然改得还不是很彻底,但在此把自己的一点心得与各位分享一下,说不上指点,只是个人的一点体会,与各位商榷。 要改正拉前冲弧圈球成侧拐这个现象,本人结合各位的意见,做了如下
-
如何才能找到“把拍子想象成你的手,吃住球扔出去的感觉? 对于业余球友来说不太容易理解,那么我现在尝试着看能不能说清楚。 我们以马琳为标本来举例,可能很多球友也象我一样瞪大眼睛想找到马琳暴冲的秘籍。好,现在我就道出这个秘籍.当然是自己的体会!呵呵:) 秘籍一:‘球感“(吃球瞬间的手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