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中山装

已有 603 次阅读    2014-01-15 17:52

中山装

 

我国古代汉族,男子束发于顶,身着宽袖袍服。清兵入关后,强令男子剃发蓄辫,统一着长袍、马褂,特别是辫子成了民族压迫和耻辱的象征,被外国人贻笑为“豚尾”、“半边和尚”。辛亥革命前,一批知识分子从日本、欧美回国,开始剪掉辫子,脱下长袍马褂,而蓄西发,着西装。

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改革的法令,其中,“剪辫”、“易服”就是最主要的改革。孙中山号召人民“涤旧染之物,作新国之民”,规定令颁之日起,限20天内一律剪除净尽。

剪辫之后就是如何“易服”,令孙中山颇费了一些脑筋。孙中山认为,革命党人穿什么样的衣服是一个大问题,并就此广泛征求意见和展开讨论。有人主张仍穿长袍马褂,遭到大部分人反对。因为,革命既已成功,在服饰上仍沿袭旧的瓜皮帽、长袍马褂不合时代潮流。孙中山认为,长袍马褂既不方便生活,又很不经济,提出:“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便于民。”希望能有一种“适于卫生,便于工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试样。也有人提出穿西服,孙中山听后哈哈大笑说:“这么一来,那就无异是抵制国货了!”于是,孙中山决定自己设计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简便服装。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装之所长。它是以广东便服为基样,在直领上加一翻领,又将便服或一般西服装的三个暗兜改为四个明兜,如此“双双对对”,颇具对称美感,符合国人的审美观点。又在四个兜上加上软盖,钉上一枚明扣。下面的两个明袋采用能缩涨自如,有些弹性的“琴袋”式样,便于放置书本等用品之用。如此一小事,也足以证明一代伟人好学之心,随时不忘读书的美德。最初的设计是有七枚纽扣,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为五枚,这就是小翻领、四兜、五扣的中山装上衣。

孙中山设计了中山装,又亲自带头在各种场合穿着。这种服装优点很多,既可以使用高级面料制作,也可以使用一般布料;既可以作为礼服,又可以作为日常便服。经过大力提倡,一时穿中山装,举国崇尚,蔚然成风。

在北大荒,上海男知青都爱穿咔叽布的中山装,别上一支钢笔,和北京知青穿学生装形成鲜明对比。麦收结束,农场要放两天假,上海知青会穿上中山装,把皮鞋擦亮,结帮成伙地去佳木斯,成了农场一道亮丽的风景。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 希玲 2014-01-15 19:32
    现在很少有人穿它了!
  • 满天星 2014-01-16 12:18
    中山装应当成为我们的国服之一!
  • 小熊戎 2014-01-17 10:26
    希玲: 现在很少有人穿它了!>
    70年代穿中山装的人很多,现在没有人穿了。
  • 小熊戎 2014-01-17 10:31
    高波: 中山装应当成为我们的国服之一!>
    74年去杭州,奶奶给我买了一件中山装,我使劲揉搓,才敢穿出来,表妹笑我另类。
  • 渠纲程 2023-05-20 08:45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