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
已有 638 次阅读 2014-10-26 21:02白马寺
洛阳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麦加。我去的时候,正赶上举办1930年***会,全国各地的僧尼,操着各地方言,带着一路风尘,前来朝拜。那天,佛号冲天,僧衣遮日,熙熙攘攘之中,透出一派佛事的神圣。
早闻白马寺大名,它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建立的第一座寺院,故又有“释源”和“祖庭”之称。
山门是一座牌坊式三门建筑,青砖垒就,瘦俏简约,虽无雍容之态,倒也显出一种不俗的禅味。山门两侧有一对石雕马,宋代遗物,苍老的肌肤,流露着悠悠古意。进了山门为天王殿,面阔五楹,进深三间,四周有回廊,殿脊透雕花龙,两端有鸱尾,中作火焰纹“法轮”,玲珑俊秀。殿内的弥勒佛,是明代造像,堪称国宝。接下来是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外观皆清俊,少雕饰,自然平和,内供有观世音、十八罗汉等,均表情生动,多生活情态,不是雕塑高手,难有此为。
最后的一重殿宇叫毗卢殿,建在清凉台上。清凉台是汉明帝刘庄幼时读书和乘凉的地方。永平年间,白马从印度驮回的佛经和释迦牟尼像就放在这里,后又在此翻译佛经,中国最早译出的《四十二章经》,就镶嵌在毗卢阁内心的墙壁上。
佛教在中国虽几经兴衰,但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南有灵隐,北有潭柘,名寺何止百千;且宗教纷呈,以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精神魅力,吸引着无数信徒。但中国佛教的最初坐标点就在我脚下的清凉台。站在这样一个至高无上的圣地,未曾皈依佛门的我,也禁不住思古之情顿生,依稀看见东汉羽林郎秦景等人奉了明帝旨意,跋山涉水去印度取经,历经千辛万苦后,终于用一匹白马驮回了《四十二章经》,还邀请了天竺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来中国传教。对此,明帝大喜过望,命画工把佛像原样画在清凉台上,并将《四十二章经》藏于兰台石室。为了纪念白马驮经,又在京城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南按照印度宫塔式建立了一座寺院,取名“白马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