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奥运乒赛,猛学乒球怪招 2
已有 304 次阅读 2016-09-02 18:31回眸奥运乒赛,猛学乒球怪招
(续前文)
我来讲一讲自己的体会:
1.发球:中国队的传统技术突出的就是前三板,主动型技术的前提就是发球好。我认为练出发球的功夫并不是专业的专利,业余球手要特别苦练多种类的发球。
发球有几个方向,站位靠左(本侧):直线到对方右;对方中;斜线到对方左;站位靠中也同样有三个方向。落点几个:对方底线左中右;近网左中右;对方台中段左中右。球性:左右侧旋;上下旋和不旋。前三板技术的首要发球让对方起高或直接失误,这就要求发球的多变性与迷惑性。种类:高中低抛正反手发球;常式发球;勾式发球;逆旋转发球;推式发球;砍式发球;这样的排列组合发球的变化就多了去了,我要求学者要做到全面掌握发球种类,做到每局11分每个球不一样,同一个动作形态完成异性的发球,对照专业和业余高手的发球,体会发球的基本形态,反复练就没有学不会的。发球起势最好是站位左侧(本侧),面对右侧,持球手抛球持拍手斜上扬,蹬腿转腰,斜下挥臂,抖腕,打磨,强调抖腕的瞬间猛加速和打磨吃住球,这就是形成高质量发球的基本。有意识形成发球抢攻的套路和发球的迷惑隐蔽性,发球环节做好了就取得了主动权。
2.接发球:有教练提示业余接球放弃拧拉,这是有道理的,我则不同。拧拉到继科的水准自然不易且搞不好会弄巧成拙,反倒形成低质量接球,给对方起板的机会,我的接球实践表明:采用类似推拨的反手态接球,逐步让接球的质量带点摩擦,带点暴力,即展腕,并不需要太多的精力就能出一定的质量,正由于是业余界,达到压制对方的效果明显。
我们可以看到专业球手在接球预备姿势中是何等的高度集中于对方的手势,的确业余同样要如此,判断出对方的发球旋性决定自己的接球板型,对于强下旋除板型持平接触球的底部前送之外,要格外地多送一程才确保不下网,对上旋则注意自身的压板前推发力,忌讳轻碰反弹,这样才能回出质量。侧旋则注意板型对着对方的起板方向,即对方从(对侧)右向左挥拍(左旋)对着对方的右,反之亦同,防止回球侧向出台。我的接球习惯是对于出台球采用正反手冲前冲弧圈或打下降微前期,台内球,近网正手挑打或反手准拧拉(推拨)。这其中采用正反手切搓、挤推和轻微碰是一个不错的回法。接球时机有两种,一种是高点期触球,此时求得旋转最弱,一种是刚上弹之时,接球需要练习如何将球回接到对方不易起板的落点,如何控制回球落台的高度低。很多时候发球有利的落点是对方近网左中右三点,接球的回落点也是这三点。当然,随机多变的接发球的原则,绝不能一成不变让对方有备而来。
3.进攻:作为发球方需要准备好第三板的回击,作为接球方当然需要准备第四板的回击。前三板后进入相持阶段,我的习惯是只要是高球、半高球和出台球就采取进攻的手段战斗,能打的就不拉,攻打速度快力量大,业余球手多有怕旋,拉球旋转强,回球弧线与稳定性好上台率高但往往速度会慢,暴冲的难度大,不易实施。
正手攻球是打球的底层基础,能否使用身体重心击球,是一个判断是否掌握击球要领的标志,弧圈球,特别是拉下旋,最为重要的就是击球前重心前倾,击球时重心前送,将弧圈球拉爆的关键就是突发性暴力,体形动作强调转肩时大臂带小臂触球时用重心力在转动中斜上扬,注意小臂不要刻意收缩,基本保持大小臂在转动发力中相对角度不变,或者随势微收。反手位攻球与拉球强调站位要对着来球方向,注意发力向前,起板位要处于人体的肚脐捎上,即中部,发力时充分体现收展腹的作用。整个比赛的过程中要充分强调侧身进攻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打球能不能尽量多侧身进攻标志他打球的实力。
乒 乓 网 丝雨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