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换手击球成不了气候
已有 443 次阅读 2016-09-14 14:37换手击球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格鲁巴是换手击球的鼻祖。那时多半是老外在玩球,他们的表现欲比较强,平时的训练也敢玩。我们国内比赛极少能看到这种场面,但极少不等于没有,笔者在90年代中的国内大赛看见王涛在中远台成功使用过一次,具体什么比赛记不得了。不过,说老实话,换手击球的成功率并不高,顶多50%,它的最大缺陷是换手慢,近台肯定不行(来不及),中台就算给你勉强打到了又怎么样?你有同一只手的左右摆速快、质量高吗?远台可以打,但一只强手转换到另一只弱手怎么样也打不过同一只手的左右摆速快、质量高。有读者也许会质疑,不可以把弱手训练成和强手一样均衡吗?那么我问你,训练同一只手左右一样均衡比把弱手训练成和强手一样均衡,哪一个容易?当然是前者。所以,有这必要训练换手击球吗?换手击球是可以打,可是不现实啊!但凡不实际的东西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注定它是一种摆设,只能表演玩玩而已,但成不了气候。
说一句题外话,现在最前沿、最流行的台内拧最早出现在90年代初,捷克运动员科贝尔是台内拧的鼻祖。刚开始这一技术拉出来的球旋转有些怪异,因拉球的动作是板型立起来拉的,摩擦球的左侧靠近左右旋转轴,挥拍轨迹是呈外香蕉形较大的动作。当球被拉到对面台时已改变了原来的左右旋转为上下旋转轴。所以球就由原来的上旋球改变为侧旋球,属侧旋加转弧圈球。这一技术的出现开始并没引起人们极大的反响,大约10年后先是马琳在科贝尔的基础上居然可以把球拧出来是不可思议的下旋球,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后来该技术在04年奥运会上被老瓦所破。随后王皓率先把该技术改进为更先进的握拍是横向前冲式的拧拉,成为目前乒乓球最热门的技术,为台内拧拉作出了新的贡献,因此被学术界、专业界尊称为王皓式台内拧拉技术。最后,将此技术发扬光大的是张继科。
所以嘛,言归正传,乒乓球的技术能否成气候关键是看实用性的,那些不实用的换手击球(花架子),今后比赛你还会用吗?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