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陈的乒乓复兴之路
(一)
小陈是我单位的工会委员,负责单位职工体育运动的开展。他三十来岁,个子不高,面目黧黑,但却拥有一副强健的体魄和一颗热忱的心。
几年前的一个秋天,他独自坐在办公桌前,眉头紧锁,望着窗外高大的鹅掌楸发愣。一阵风过,叶落纷飞,如风中的蝴蝶飞舞,又似一个个沉重的叹息飘落……
三个月前,系统职工乒乓球团体赛中,我单位代表队在第一轮比赛中就被早早淘汰,连复赛的资格都没有,而小陈恰好又是代表队中的一员。这件事被小陈沉沉地压在心底,郁闷之情久久挥之不去。
小陈掏出一支七匹狼香烟,点燃,低头猛吸一口,吐出一个大烟圈。在烟圈中,他仿佛看到了过去的荣耀时光……
那时,单位里老林和老杨都没有退休,两个人和外单位的老张号称系统里的三大乒乓高手。只要系统有组织乒乓球团体赛,两大高手联手,再加上三脚猫功夫的小陈,哪次不夺冠,哪次不捧奖杯,哪次照片里的小陈不是笑得那样的灿烂……
可惜,老杨、老林相继退了休,这次在职职工的比赛就不能参加了。小陈蓦然发现单位里乒乓球运动后备人才不足,而且连打乒乓球的气氛都没有。原来,老杨、老林的水平过高,根本就无法和同单位的人打,他们平时都是在俱乐部练球,所以单位里再没有其他人练乒乓球。
无奈之下,小陈只有从单位里会打球的人中,矮个子里拔高子选出两个人,勉强拼凑了一支队伍,加紧训练,亲自率队出征。
人虽有愿,赛场无情。从头至尾,我单位代表队就没有赢过一个队,出不了小组线暂且不说,还被兄弟单位踩在脚下,压在箱底,出尽洋相。那种滋味,非亲身体验过的人感受不出……
小陈又吸了一口烟,从鼻子里缓缓喷出,烟雾萦绕眼前,遮住了视线。
组织单位职工参加乒乓球赛,是小陈的工作,本来无可推卸,而后继无人、青黄不接的问题,更让小陈吃不香睡不着……
怎么办,总不能就这样认栽了吧?

(二)
沉思良久,小陈想,还是向老前辈取取经,支支招吧!他迟疑地拿出手机,拨通了老林的电话。
"老林,怎么样,退休的日子过的还好吧,需不需要帮忙啊?"小陈一如既往的客气。
两人由聊家常,逐渐聊到单位打乒乓球人才后继不足的问题上。
老林关切地说:"我看现在问题的关键,还是要先培养起同事们打球的兴趣,搞好打球的气氛……"
老林的一番话,让小陈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小陈连连道谢,一项乒乓复兴计划,逐渐在心里展开。
小陈找到单位一把手,态度诚恳的说了目前职工乒乓球运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建设一个"乒乓球活动室"的方案。一把手笑眯眯地,一口烟一口茶地听着,听完,当场拍板,同意由小陈去组织筹备。只不过是单位没有合适的房间,"乒乓球活动室"只能委屈在早已废弃的平房里了。
"不怕!我保证,坚决完成任务。"小陈将胸脯一挺,好像一位即将出征的革命战士。
清理卫生,安装设施,准备器材,这些都不算什么。最难的是召集同事们来打球。
小陈见了人就打招呼,招揽他去乒乓球室打球,乍一听就好似推销员在招揽生意一样。可是因为大家乒乓水平不高,对打球没有什么兴趣,所以参与的人很少。有的人敷衍一下,就过去了;有的人虽然答应了,可是几天也没去;有的人虽然去了,看看也就走了……
小陈仍坚持每天去拉人,时间久了,总算来了几位有一点点兴趣的年轻人。其中有男也有女,大多数在学生时代就有打过乒乓球,多年没有接触,早已荒废了。
大家重新抄起少年时期的游戏,感觉到既熟悉亲切,又新鲜陌生。于是大家从相互推挡球开始,慢慢打到削球,打到扣球。练习的形式,多是轮流"抢皇帝"。打球的人,边说边打,甚至说的话比打的球还多。边上的人,时而赞叹,时而调侃,时而鼓励,时而打击,兴之所致,随口道来,无拘无束,也无人在意。间或也有时事评论,花边新闻,人物逸事,甚至是胡说八道,胡诌乱编。
总之一个个都是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大家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
那时小陈的水平最高,是大家的老师。时间长了,大家的水平有所进步。小陈看了,心里感到由衷的高兴,但大家那种漫不经心的态度,不求上进的心思,却让小陈忧心忡忡。
"这样何时才能出成果啊?"

(三)
小陈想,"必须给同事们加加压,助助力!"于是脑筋一转,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他想起自己儿时还有几个喜爱打球的"好兄弟",于是电话一一联系,邀他们在业余时间到我单位来打球。小陈对他们客客气气,好吃好喝地招待着。这几位球友装备一般,球技一般,但已比我们厉害多了。我们一伙人,不但没有自己的球技专长,而且还没有专用的拍,大家用的全是学校准备的公用"红双喜三星"直柄拍。
自然,我和同事们只能是被这外来的球友揍得是鼻青脸肿,颜面尽失。但这却恰恰激发了年轻人不服输的斗志,我们偏偏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赢给他们看。于是一场明争暗斗,你追我赶的学球竞赛就这样开始了。
我们先后购买了属于自己的专用球拍,有的人买了红双喜五星球拍,有的人配了银河底板,还的人装备了横拍。练起球来,不再是"抢皇帝",整日嘻嘻哈哈;而是"三局二胜制","五局三胜制",咬紧努力,穷追不舍。大家练球的热情日渐高涨,除了平时的练球,连休息日也不放过。
偶尔碰到接连的大雨,球室的破旧瓦顶便漏下雨来,雨水沿着天花板纵横行进,然后从裂缝处一滴一滴"吧嗒"、"吧嗒"落下来,落到地上,这里一滩,那里一滩。但即使这样,同事们仍然不向老天低头,不放弃练球的机会。雨水滴到球桌上了,就把球桌搬开来打,竖着摆会滴到水,就横着摆;中间摆会滴到水,就摆旁边。甚至有时候墙壁顶脚跟,球桌拦大腿,同事们在夹缝中,在横流的积水中,在涕泪涟涟的滴水中,穿着雨鞋也要坚持打。
记得还有一天傍晚,大家练球的兴致正浓,突然眼前一黑一一停电了。斜阳早已下山,屋里一片昏暗。工人在外抢修电路,大多数同事,打一打看不清楚,就都回去了。我戴着一副近视镜,在昏暗中,张大不争气的双眼吃力地寻找乒乓球的踪迹,也终于败下阵来。可是昏黑中,仍然有两个矫健的黑影在球桌前摇曳,无畏惧黑暗的侵扰,目光灼灼,腾挪跳跃,顽强地左右击打,"乒乒乓乓"不绝于耳,直到屋里完全漆黑……至今想来,仍自愧弗如。
经过近两年的朝夕相处,我们几个人对乒乓运动已不单是感兴趣了,简直是痴迷,球技也飞速提高,与外来的几位球友水平不相上下,甚至我们中的佼佼者已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了。
小陈一看,时机成熟了,系统里新一届乒乓球赛也快开始了,于是建议单位搞一次"乒乓球排名赛"。

(四)
比赛搞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大家的技战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比赛结果:小郑第一,小黄第二,我第三。
小陈万万没想到,自己竟被排在了前三名之外!系统的乒乓球团体赛仅需要三名选手,这意味着小陈将失去参加比赛的资格。一个积极推动单位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有功之臣,最终却要被淘汰出局,这真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打击。小陈心里翻江倒海般难过委屈:没想到的是,自己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被人超越,甩开。这岂不是自掘坟墓么?泪珠总在无人的时候,忍不住地洒遍小陈空落落的胸前……
窗外高大的鹅掌楸,早已度过了落叶纷飞的秋冬,迎来了绿意盎然的夏日,一阵风来,绿叶婆娑,发出"沙沙沙"的响声,好像在"喃喃"低语,又似在轻声鼓掌。小陈心想,"我没有取得参赛资格,这又能怪谁呢?只怪自己平时不够努力,打球不够用心……现在学校练球的形势一片大好,这好不容易取得的成绩,可不能因为我个人的得失而荒废,我应该继续努力,加一把油,为单位再创辉煌做贡献。"
伤心、难过可以击垮意志薄弱的人,可是击垮不了坚强的小陈。胸襟宽广的小陈很快从狭隘的个人得失中走了出来,一如既往默默推动着单位乒乓球运动的发展。
他发现,目前乒乓球赛场上存在着多种性质不同的胶皮,有反胶、长胶、正胶、生胶等等。而我们单位的同事都只面对过反胶一种胶皮,如果就这样出去比赛,很可能会因为碰到怪胶并且不适应,而败下阵来。
小陈细细地回忆了一遍,自己遇到过的怪胶选手,从中挑选出认为合适,又比较热心的球友,一一打电话,热情邀请他们到单位来交流。

(五)
几天后,来了一位高手小林。小林不仅人长的精神,而且球也打得确实好,在比赛中往往能十战九胜。
其实说小林是高手,凭借的便是他球拍上的那怪胶一一长胶,他的反胶打得一般,但是使用长胶后,便能战胜比他水平更高的对手。小林长胶一板搓过来,我们一挡,球就冒高,我们要扣,却怎么压也压不住,再压就下网了;他扣过来的球,我们一挡就下网,往上一挑,球却出界了。大家仿佛成了从来都不曾接触过乒乓球的孩子,不会打球似的,眼睁睁的看着乒乓球东蹦西跳,就是不听我们的指挥。我们几个人被小林打得灰头土脸,一脸懵懂。
小林走后,大家一起坐下来,反思讨论这种怪异胶皮的特性。小陈把自己所知道的关于长胶的一切见识,毫无保留的告诉我们。他一本正经地说:"这种颗粒胶皮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反旋转。因为它的颗粒细长又柔软,旋球碰到这种颗粒胶皮,总是要先缓冲一下,待颗粒受压变形反弹后,球再被弹开拍面,所以打出来的球有点飘,又带反旋转,你用的力越大,它反旋转越厉害。"大家听得糊里糊涂,又似懂非懂。
小陈建议,我们应当培养出自己的长胶选手,以便于能够熟悉这种胶皮的特性,甚至在即将到来的比赛中使用它,克敌制胜,战胜比我们更厉害的对手。
小陈的一番话,引得我们热血沸腾,跃跃欲试。但大家仍担心,离比赛只剩一个多月了,这么短的时间能练好长胶吗?小陈听完,略带神秘地微微一笑,扭头对小黄说:"我觉得你比较适合练长胶,这种胶皮的打法和你的打法较相似,你打会比较容易上手,只要肯多练,我相信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你不妨试试看!"
小黄听了热情翻涌,满口答应下来,当天就去换上了一面长胶胶皮。
接下来,我单位参加乒乓球团体赛的队伍就算正式建立了。团体赛三个主要成员,和其他陪练的同事,在小陈的督促下,开始了艰苦的赛前集训。只要有时间和精力,我们就轮番上阵,真的打得是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大家基本摸透了长胶的特性,能从容应对,打得不相上下;而小黄的长胶球拍也能使用自如,颇具威慑力了。
因为我们是全新的队伍,对于比赛结果不敢抱太大的奢望。我们约定,只要能够在小组赛中出线,就算是取得胜利。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们磨刀霍霍,等待那一触即发的战事来临……

(六)
东风吹,战鼓擂,超过三十支队伍角逐的激烈比赛正式开始了。大家激动的心都快要蹦出嗓子眼了,小陈作为带队,全程跟踪指导。
第一轮小组赛,我们运气很好,抽签抽到了一个没有种子队的小组。小陈激动地说"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定要牢牢抓住。"
我们三个人,战战兢兢,不敢有半点马虎,既谨慎小心,又全力以赴,竟出人预料地拿了个小组第一。于是士气大振,训练时的艰辛付出,赛事过程中的兴奋失眠,比赛中的紧张劳累,都化作欢乐的泪,喜悦的笑,快乐溢满我们每个人的心头。
第二轮复赛开始了,我们必然地要面对种子队的挑战。小陈语重心长的对我们说:"下面将是几场艰苦的战斗,大家尽力就好,不要要求太高……"
我们在心中默默地加油努力着。小黄的长胶发挥了奇效,在最严峻的时刻,出奇制胜,连克几员大将,立下汗马功劳,为全队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但也偶有例外,遇到真正的高手,我们无论是长胶,还是反胶,都被打得落花流水。最终我们斩获了复赛小组第二名的好成绩,这对于我们来说,真是大喜过望了。
第三轮决赛到了。我们是最年轻,最没有经验的一只队伍,小陈特地请来了刚从老家回来的老林作现场指导。我们边打边学,且战且退,输多赢少,最终获得了决赛第四名。老林面色潮红,神情激动,诧异地对我们说:"真想不到,短短时间,你们的进步这么大,成绩这么好,祝贺你们!将来的冠军非你们莫属了!"
抱着奖杯,举起锦旗,大家围成一圈,在闪光灯下,含笑合影留念。小陈感到眼睛有些湿润,他觉得这是他笑得最开心的时刻……

乒乓 网——彭正辉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