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削组合配对双打的弊病
已有 288 次阅读 2015-05-27 11:02攻削组合配对双打的弊病
——从闫安武杨的苏州世乒赛说起
sinian1969
闫安武杨的混双组合参加了2015年的苏州世乒赛,成绩很不理想,差一点首轮就被淘汰。其实这并不奇怪,一攻一削配对谁都知道存在天然的缺陷。

武杨是削球打法,面对攻球,条件反射就想去削;削过去的球对方一般要连续攻。如果下一板的球仍由武杨接,不是问题,但双打是一人一板。闫安是进攻型打法,强调攻在前面。面对对方的攻球,闫安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去挡,要么对攻。近台的挡比中远台的削,从防守的角度看难度要大一些,而对攻对选手的技术要求更高。将对攻作为主要的得分点,极不现实。如果闫安和武杨一样去削,那确有赶鸭子上架的味道,因为闫安平时是不怎么练削球的。闫安前面也削过,结果削出了颇为离谱的一板高球,吓得他再不敢用了。
我是进攻型打法,一次也和一位削球手配双打,输球后感觉很憋气。对方轻拉,来球可以说没有一点威胁,我的搭档削(这种球按说应该有一定的反攻);对方搓,我的搭档还是削(这种球按我的习惯多数要去主动进攻)。一旦他不小心削出高球,对方就抓住机会进攻,给我的防守带来极大的困难。我多次提醒搭档主动一些,但他就是这种风格,改不了。为了不挨打或少挨打,逼得我老想抢先上手,增加了不应有的失误。按说我俩的技术实力要略高于对手,输球的主要原因就是我防不住对手的发力进攻。

我觉得闫安武杨的配对,决策层带有平衡关系的意味。闫安在最后关头被取消了世乒赛单打资格,总得有个弥补吧。武杨要打混双,正好男选手没有削球打法,只好轮到闫安了,让准主力选手都过过世乒赛的瘾。但我觉得,这种做法在小赛时出于热身和锻炼队伍的考虑,尝试一下无可厚非,在重要比赛时最好不用。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