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球友文子启发,动作变形是处于步伐不到位的状态下。 而步伐不到位,是由于对于来去选择的处理技术选择不当,应该选择过渡球,而不是勉强侧身强攻; 其次,动作定型有一定影响。在打球时,要注意引拍的起点位置
-
今天练球,练一段回放一段,不断纠正。回到家后,在电脑上仔细看,出现过的问题: 一、正手 1、正手开始练时,上身比较直,其后改进;喂球,下旋球混合上旋球时,引拍位置偏低,低于球台,比赛时,衔接后一板上旋球,引拍位置没有调整(即使拉一般的下旋球,应该尽量养成引拍高一些,挥臂角度平一些,这是今后要加
-
最近,观摩球友的动作,发现正手快收小臂用二头肌,速度快、更容易与全身动作协调,容易形成鞭打;而如果在最后一瞬间要兜球,用到耾三头肌(外侧头)收臂则更有力。 看来,击球的发力和快挥小臂发力的肌肉部位是不一样的。此认识是否正确??? &nb
-
昨天,到安贞阳光乒乓俱乐部(带着相机),清爽俱乐部比赛已接近尾声,遇到很多球友。 一、 张国成 老师指点 张国成 老师一边比赛,一边给我指导、讲解我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如何去纠正: 1、 反手拨球 1) 、身体站的斜对左侧球台,小臂
-
今天,早起玩相机,看到上次与教练学球时的录像,发现自己反手拨球动作的症结——直板推球的痕迹。 纠正:找准节奏,引拍后肘关节做一停顿,手腕不动,挥小臂。。。
-
今天晚上,问了关于攻球(类似刘瑛)3种动作; 打球要脚尖着地,前后动作幅度用转腰调整;身体高度,用脚和大小退的弯曲程度调整,上身基本不变;手腕是撇,还是勾主要根据左、右旋转选择;引拍高度根据上下旋调节,拍形的平、立、仰根据上下旋调节。 &nbs
-
今天,球友说我正手有进步,打球要脚尖着地,并告诉如何练。。。太难。。。 正手攻球简单是一个动作,复杂是N个动作;不同发球,第三板配套N种手法;其中,一种攻球动作与美女刘瑛的动作一样,并讲了3中情况运用和变化,有点晕; &nbs
-
后天我要飞昆明开始近一个月的自由行。这么长时间不能打球有点不甘心,如果能利用旅游的空隙打打球该多爽啊!上网一看昆明打球的环境挺好的,有人讲在高原打球能发挥出百分之五十他就请吃过桥米线。看来是很有难度啦。72年我在昆明打过一段球,那时年轻没啥感觉啊。这次一定要体验一下,最好能参加积分赛。尝试一下各地的标准是否不
-
今晚,在外地练球,一专业退役球员说;"我正手动作不对",帮助我纠正; 另一高手告诉我,按正确动作,每天照着镜子挥拍1万次(含腰腿的辅助动作),练习2个月; 难道高手都是这样炼成
-
春节前后2周多没怎么锻炼,还吃"沉"了几斤,临近比赛才摸了几下球,并且稍微控了下体重.所以周六血战就是一个恢复赛.到场地也不算早,刚好有个小朋友,就一起练球,手生的我偏偏遇到"飞天派"的,拣球只比打球略少,这基本功练的就剩"基本"了.郁闷了一会儿,转念想想小朋友学球也不容易,放弃了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