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如果您注册或者登录本网,则表示您同意本协议内容。

屈原

已有 507 次阅读    2014-05-31 23:09

         屈 原

 

我要寻访的屈原祠,要过汨罗河。在一处渡口,通过机船摆渡到对岸,水面约五六十米宽。看两岸退水痕,估计眼下水位是最低的了,江水土黄色,很平静,几乎看不出它的流向。令人纳闷的是,就现在的经济条件,为何不在此处修一座桥,而是轰轰隆隆地搞摆渡。我静静地看着这江水,想象着它如何吞没了屈原,它是因为吞没了屈原而怀着负疚的心情变得如此驯顺吗?

屈子祠在楚塘,祠塘大门高约三丈,白墙,间有曙红色的柱子,彩色玻璃饰头和翘檐,庄重中显出几分热烈。心中一种崇敬由然而生。祠堂庭院三进,第一个天井中有两株古木,浑身长满了茸茸的青苔。那株桂树的下半部只有半壁的树身,斜伸出去,极富韧力地螺旋而上,顶上是青葱郁翠的枝叶,恰到好处地象征着屈原的人生经历和人格精神。往里有屈原的生平介绍和被八次放逐的年代及区域路线,反映出这位古贤的忠贞、执着和不幸的生命历程。最里边的庭院里供奉着屈子的牌位及供桌之类,看上去似乎很平常。参观的人不能说多,连我们一行在内,也就十人左右。当然也有些楹联匾额之类,我也没有细读,觉得不管写什么,只能反映某一侧面的见解,不可能恰当地、完整地评价这位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屈原本身是楚国的王姓,又是左徒、大夫。他是为忧国忧君而最终得出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浩叹,抱着对国君的彻底失望投入汨罗江的。

君主不明,佞臣作崇,忠良遭陷,随之国亡,这是历史上常有的事。屈原知其不可逆转,自己又不能力挽狂澜,又不甘心溷浊于世上,所以抱石沉江,向世人昭示自身清白。

 

 

分享 收藏|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