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
已有 405 次阅读 2014-06-06 12:39麦积山
那年八月,和朋友去了位于天水城东南30公里处的麦积山。
从兰州驱车到天水要3个多小时,望着车窗外的戈壁和山岩上稀稀落落的植被,我干脆闭目养神起来。不知过了多久,同行的人推醒了我:“进入天水的地界了。”我望向窗外,明媚的阳光刺得我竟有点恍惚了:“这是西北吗?这是江南吧!”窗外山峦叠翠,绿水潺潺,让人立刻来了精神。甘肃人有个说法,“金张掖,银武威,金银不换是天水。”由于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天水因此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有西北“小江南”的美称。汽车驶进麦积区后,景色越发的秀丽,在群峰环抱中,一座形状奇特的孤峰突起,因为像麦垛,人们称其为麦积山。
记得六十年代,火柴盒上的图案就有麦积山,差不多人人都知道。当一座150余米高,完全是石头的山屹立在面前时,我首先是感到麦积山的庞大,山体下直上尖,筋骨突露,山顶上覆盖着植物,三尊巨大的佛像,凌空而凿,形象逼真。据记载,十六朝后秦时开窟造像,创建佛寺。魏文帝时再修崖阁,重兴寺宇,凿麦积崖为龛而葬。隋文帝时曾建“敕葬神舍利塔”。唐开元年间地震,崖面中间塌毁,窟群分为东西两崖,现保存各代洞窟194个,泥塑、石雕7000多尊。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泥塑,极富生活情趣。端庄的佛,侧侍的弟子,有的低眉含嫣,窃窃私语;有的俊俏活泼,向人招手致意;还有那些金角银蹄的牛犊,均精巧细腻,把神人格化,令人感到亲切。无论是从16米高的阿弥陀佛,到只有10余厘米的泥塑,体现了千百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从北魏的秀骨清像,到北周的珠圆玉润,再到隋唐的丰满夸张,麦积山反映出中国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惟妙惟肖,极富生活情趣的各代塑像,使我这个对泥塑艺术一窍不通的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据说当年开凿时,先堆集木材为台,由上至下开凿,营造一层,木材拆掉一层,最终得以凿成。至今当地还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的民谣。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