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金砖”
已有 861 次阅读 2014-08-05 12:42 故宫的“金砖”
去潘家园旧货市场,看见一位老农,像江浙一带的人,捧着一块“金砖”,告之是皇宫专用,祖上所传,已经六代人了,因女儿考上“复旦大学”,千里迢迢来卖“金砖”筹措学费,指望卖个好价钱。“金砖”为正方形,边长73厘米,厚6厘米,灰黑色,质地细密,包浆沉厚,很多年了,光泽依旧。用手轻叩之发出金属之音,清晰悦耳。隐约一行小字:苏州知府督造官李响字样,明正德年号依稀可见。老农一口价二万元,外加500元路费。
回来查阅资料,弄清了“金砖”的来龙去脉。
故宫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里墁地用的地砖叫“金砖”。“金砖”之贵,贵在皇家专用,产量不多,产地仅限苏州。“金砖”大部分为明代所制,清朝也有烧造。规格有三种:一尺七寸、二尺和二尺七寸,均为正方形。由于它系“钦工物料”,所以地位特殊,加之严格选料,精细加工,使之烧成后颜色纯青,敲之悦耳,细如端砚,因此身价百倍。据清《造砖图志》记载,造砖过程为:选土、练泥、澄浆、制坯、阴干、入窑烧制等六道工序,每道工序又有详尽分工。如选土分为捶、晒、舂、磨,澄浆分为淘、晾、揉、踏,入窑烧制得用细火熏烧,仅烧制时间就要130天。成砖后还需用油浸泡,前后加起来则需用二年时间尚可完成。
“金砖”为皇宫专用,因此,为保证质量和施工用量,往往用一块砖要同时烧制三四块砖。有趣的是,为了确保质量,分清责任,每块砖上都要烧制上年代、产地、监造者、制造者、规格等,以备察验。
如此缜密过程,金砖是如何流传到民间的呢?据说,明清时期,故宫要经常更换大殿中破损的“金砖”,更换下来的“金砖”被赏赐给在朝的王爷或大臣;二是“金砖”在运输过程中也会磕碰受损,被迫下船,从而流落民间。由于种种原因,已不再烧制“金砖”了,解放后,曾招集国内能工巧匠试制过,但未获成功,因此,故宫的“金砖”便成了无价之宝。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