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球抢攻技术形成比较自然,发完球之后如果出现了机会,自然就知道进行抢攻,而接发球的时候则不是这样,由于接发球的被动,同时受限于自身的技术水平,在接发球时的首选技术往往是进行控制和过渡,而且在过渡之后不知道该何时进行抢攻。 1、在合适的时机击球 为了做到“摆”和“短”,很多球友苦练许久都做不到,还是经常变成
-
生胶颗粒软,弹性大,不擅长摩擦,生胶击球容易“打滑”,弧线会“下掉”。尤其是在搓球技术上,生胶搓球没有摩擦方面的优势,但是正因为生胶搓球旋转没有那么强,击出的球弧线更低平,球速更快,在生胶搓球的变化过程中,由于其出球速度快,会有一种突然性,然对方感觉意外,觉得这球的“很贼”,而难于起板。(转自:http://www.verodillan.com/skills/100
-
乒乓球技术以多样化而被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喜爱。并不是因为技术的多样化,而在于它对整个乒乓球战术上的突破。乒乓球运动以敏捷和灵活性结合一齐的思维运动。 这种运动把全身都处在一种高警惕和敏捷性极强的状态中。表面看起来,它的所有战术都只是放在一张台上,其实这张台却会体现战术上的激烈性,有如当初的诸葛亮与曹操的
-
在业余的比赛和交流中,我们经常看到有长胶的选手、或者是那鹤发童颜的老者拿着那几乎生锈了的球拍轻而易举地打败那些所谓的高手。那多变的球路和飘忽的弧线有时到位有时不到位,让我们痛苦不已。越打越急,满头大汗,而对方呢?好像还没有出汗。到了比赛结束以后很多人都不知道输在哪里?是怎么输球的。迷迷糊糊就败下阵来,其实对付长胶
-
想把球发的转、发的急、发的有威胁,需要瞬间爆发力;想把来球搓、削的转,搓、削的有威胁,需要瞬间爆发力;想把来球弹的快,弹的突然,弹的有威胁,需要瞬间爆发力;想把来球拧、挑、拉的既暴又冲,同样需要瞬间爆发力。可以说瞬间爆发力在乒乓球运动中无处不在,可以说乒乓球水平和能力提高的过程,就是瞬间爆发力发力越来越强、越来越暴的过程。
-
作为业余球友,基本动作学的差不多了,主要是指正反手攻球,搓球,起下旋,拉前冲,拉加转;反手的拨,拉,快撕,拧拉,正手的挑这些技术要领会了后,就要边打边练,真正的涨球要通过比赛把各种技术串联起来。今天,讨论一下等球。 一、为什么要等球或等球的重要性 刚开始上台打比赛,以为自己掌握了很多拿人的动作,尤其是受视频上顶级选手你
-
削球选手在使用反手长胶时的两种乒乓球技术---“磕”和“刺”。 “反手磕”通常在应对上旋球或不太旋的下旋时使用。由于长胶胶粒的特性,磕过去的球能够卸掉对方来球的力量,而且带有一定的下旋。质量高的话出球可以不出台,给人感觉“不往前走”。击球时力争抓住来球弹起的最高点,同时要注意身体重心,手腕以及拍形
-
我们都知道,积极上手,才能争取主动,业余选手,有时积极上手,可能就直接得分了。无论是专业选手,还是业余选手,比赛中,稍一手紧,发球就出台,这是很正常的,而且很多是半出台球,拉好半出台球,为自己争取主动上手机会,也是我们业余球友们必备的技术。 也和一些教练交流过,很多小学员初学弧圈就从半出台练起,因为不容易借力,训练他们主动发
-
经常看到球友们谈论一个关于“收小臂”的话题:“如何收小臂”、“收小臂有什么作用”等等。其实个人觉得这是在某个动作体系中的一个自然动作,只要动作基本框架做对了、前面的动作做到了,收小臂就像走路时自然迈脚、吃饭时自然咀嚼一个道理,不需要刻意去想这个动作甚至是去研究的程度。虽然在自己的实际练习过程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
弧圈球问世已有20年了。它先以强烈的“上旋”面目出观,一改往日旋转要素中“下旋”称雄的局面,并将乒乓球“旋转”与“速度”的抗衡推向了新的高度。随后,在空中左右横飞的侧旋弧圈球和落台后两侧偏拐的顺(逆)旋弧圈球相继诞生,丰富了弧圈球的旋转种类,提高了弧圈球的威力,使得弧圈球成为运动员克敌制胜的重要武器之一。
按照发布时间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