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业余直板选手当中,前部分球感比较好的选手都有一个拿手绝活,就是推弹下旋,经常打的对手招架不住,今天小编带大家看看直板推弹下旋的4种应对方法。 如果你也是直板的话,一般有这么几种: 第一、你板形稍微后仰一点,跟他对推,但如果对方力量比较大的话,你是减力和卸力多一点,就别跟人家硬来,因为人家是主动发力,而且是近台的
-
接发球,是个回合球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接发球质量直接关系下一板是进攻还是失误。接发球不好,往往直接吃对方的发球,让自己下一次的接发球信心全无,甚至会产生胆怯心理。高水平的选手一般不会直接吃发球,那么他们是怎么形成良好的接发球意识? 本文从判断、板形、用力方向、力度以及如何练习这几个方面来为你解开接发球吃转这个
-
以前打球是横板两面反胶,照着湿父的教程练过一阵正手攻球和反手拨球,打上旋球基本不怕对手,我在学校的球友圈水平普遍不高,大家比赛基本以下旋为主,对搓看谁先出高球,然后一拍拍死,基本没人敢主动变下旋为上旋。由于我手腕不够灵活,搓球水平不行,对搓搓不过对方,也尝试反手起下旋,但质量不高,经常被人一板推死。球友圈有人打长胶,发现长胶
-
波尔的正手弧圈球的特点是动作小,旋转强,还原快,连续性好。这一点对于业余球手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因为由于步法的原因,业余球手不太可能像王励勤那样大动作打球的。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波尔的技术,属于“一见钟情”。以前只能在杂志上看到,仅仅是图片而已,缺少连贯性,学习起来也容易步入误区。但现在有视频和播放器的单帧播放功
-
根据“重心交换”把反手大体分成“中国流派”和“欧洲流派”,呵呵。不过为了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我也到处搜索这方面的资料,结果越看越糊涂:即便像李晓东、唐建军等这种层次的教练的说法都不太相同。 但归纳起来大体有三类:从左到右、中间、从右到左。而且各种说法的解释都让你觉得似乎很有道理,呵呵。(转自:http://www.verodil
-
1、正手攻拉 后续动作要小连续攻击是很重要的,脚步要是够好,打球就会到位,反之,脚步都不动,击球位置就不会好,这样一来球就甭想攻好了。通常脚步移动的重心是由右脚往左脚移动,连带使用腰,带动前臂来击球。如果只靠挥动前臂就想打出具有威力的球,是相当难的。 要打飞行中的球,保持最好的击球位置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呢,我们打
-
在进行乒乓球练习对打时,通常都会出现一些练习者在手臂方面的肌肉过分地紧张,使得练习效果受到影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他们在进行这些攻球技术时,没有注意到放松动作。特别是在乒乓球正手攻时,对于大臂肌肉如何放松,才不会导致到近台进行对攻练习失误频频,打球只习惯于中台来回发力抽球或者拉球。 很显然,在近台,由于回球速度
-
一、把身体重心降下来。左脚稍前,右脚稍后(以右手持拍为例)双膝弯曲,收腹含胸,身体前倾,身体的重心在你的两个前脚掌上,身体一定要富有弹性,在不击球的时候身体一定要放松。训练的时候是这样,实战的时候更要这样,太多的球友训练的时候身体重心压的还可以,其他动作也还说的过去,一到实战不知道是紧张的原因还是其他的原因,所有的这些全忘了
-
打乒乓球有点像电脑的运作,需要硬件和软件的支撑。把技术看作硬件的话,战术就类似于软件。而更高层面的,是指挥它们的人脑中的乒乓球意识,它像CPU(中央处理器)决定电脑运算的速度一样,决定着乒乓球技术和战术的使用成效,从而体现一个人对乒乓球认识理解的深度。 乒乓球的单项技术有许多种,加上和力量、旋转、速度、落点、线路等要
-
乒乓球正手攻球腰部发力这个技巧绝对是原创或者其他人也有类似的体会,这个技巧我是在看师傅的视频和朋友打时候领悟到的,然后又仔细看国家队比赛视频发现高手们都是如此。 很多人打球腰转不够或者腰转时机不好,或者用不上脚上的力量,通过我这个小技巧立马打球会有提升并且上台率提高。好了不卖关子了,其实技巧
按照发布时间排序


![如何养成良好的接发球意识[新手进阶]](http://img.verodillan.com/image/20190803/031435550b04620da78209.jpg)
![改横板正反反长实战有感[经验分享]](http://img.verodillan.com/image/20190703/03130447e5fdda1e1f7292.jpg)
![波尔正手弧圈球有什么特点[球星解码]](http://img.verodillan.com/image/20190905/051007366b8d9fb9912023.jpg)
![浅谈反手击球的重心交换[心得体会]](http://img.verodillan.com/image/20190727/27143925efa04bdb233068.jpg)
![如何掌握正反手拉攻技术[新手必备]](http://img.verodillan.com/image/20190727/271447124cdfe1cc681673.jpg)




